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社会 >

??本文于《外国人笔下的长沙》(组图)

2022-12-2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美国医生笔下的潮宗街

本文摘录于《外国人笔下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今年版 #

我们在潮宗街租借的民房里,创办了医学院。我们医院的病房和教学实验室位于一位年长老议员的宽敞居处的一隅。他的院落靠近雷神祠的围栏,有个可爱的后花园。月牙门和格子窗户朝小池开着,到处堆着石头。稀有的树木和一堆堆牡丹和山茶花让这里看起来像仙境,高高的围墙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潮 宗 街[美]爱德华·胡美 #

护士学校的开办和医院工作的增加,我们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至于中央旅店容纳不下了。我们迫切需要一所新的建筑

#

第一次在美国度假时,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耶鲁大学的同学爱德华·哈克斯( S.)。在他的避暑别墅,我们详尽讨论了整个长沙医疗计划。在视察他的模范养牛场里的纯种牛时,我不禁想到,要多久长沙的病人才能拥有可靠的牛奶供应。整个中国的孩子都非常需要牛奶。 #

他知道医学工作已经在长沙很好地扎根了。“我认识到,”他说,“在中国,你多么需要一个新的、合适的医院。你估算过需要多少钱吗?”我告诉他,我们已经询问过一位来自汉口的工程师,知道了大致的费用数目,并拟了最初的草图。

#

把这些带到纽约去,给建筑师甘博?罗杰斯( )看看。和他彻彻底底讨论整件事情。他会向我报告的。”

#

从那时开始,就像变魔法一样,我们的设想变成了一张张蓝图。我从来没有如此完整的梦想。该计划提供了四百张病床,病房位于城南外不远的地方,就像巨大的手臂召唤病人们来到这里。经过小北门,把病人带出来很容易。

#

当建筑师问我可用的建筑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时,我并没有被难倒,因为我从中国带来了我们可能用到的建筑材料:湖南的各种木材、砖、石头、石灰、沙子和水泥。 #

“这些材料非常重要,”他说道,“它们使我毫不犹豫地建议将医院建成防火建筑。” 防火建筑! 一所加固的混凝土建筑! 我不晓得,他是否知道在湖南还没有这样的建筑。很快,我发现,他们计划派遣一名具有完全资质的工程师,参与修改计划和监理各种建筑。

#

我的下一个惊奇来自对捐赠人的访问。我发现他不仅计划建设医院,而且准备很好地装备它。在我们最后一次会面中,他平静且真诚地说:“我要坚持三个条件。医院应当成为医学教育的中心,我第一关注的不仅是医学实践。医院应当成为长沙人民自己认同的中心,由他们管理和支持。我不会支持这个项目现在的趋向。” #

没有比这更明智的了。我告诉他,1904年我离开印度前往中国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要在长沙开办一所医学院的确定性前景。

#

我立即给颜医生(按:颜福庆)写信,催促他就此事与谭长官(按:谭延闿)和地方绅士加强交流,此时他们已经成为我们强有力的朋友。我写道,“我们能否在一开始就使之成为一项合作的事业”。 #

颜医生刚刚给谭长官治愈了一场严重的疾病,他非常热心这个计划。当我回到长沙,颜医生已经组织地方绅士成立了医学教育发展社团。很快,他们从北京得到许可,将扮演地方调解者的角色,把每年省里的补助金转发给医学院。 #

1913年谭延闿(前排正中)与雅礼协会成员合影,后排左一为胡美

#

1913年夏天,长沙的耶鲁大学使团和新成立的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社团各自选出十名成员,成立了联合委员会。在为新组织起名时,我们的老朋友聂先生(按:聂其琨)提议说,“名字非常重要。这是湖南人民和耶鲁大学使团之间的合作。我们省的简称是‘湘’,雅礼使团的第一个音节是‘雅’。不如将联合体的名字定为‘湘雅医学教育联合会’。听到名字的每个人都会认识到它的含义是湖南——耶鲁。”名字表达了我们的希望。“湘”是该省主要河流的名字,那是一条非常美丽的天然河道。我们的中国朋友常常喜欢名字中含有山川河湖的意思。此后,医院、医学院、护士学校就冠名为“湘雅”。

#

最后,1914年春天,我和颜医生在北京度过一段时间后长沙医学院预科,赢得了内阁成员对我们的支持,湘雅协议获得了批准。协议的条款包括,在管理者联合委员会中,耶鲁大学使团支持医院并为医学院提供教员,湖南社团提供医学院的建筑和一年五万元的运作费用。十年之后,双方将重新讨论协议,如果满意的话就继续执行。

#

1913年在北京参加湘雅谈判的胡美(右二)、颜福庆(右一)及官员们 #

既然我的计划如此顺利,那么不用等到新建筑完成,就可以开始医学院的工作。我们在上海、广东、北京和汉口的地方报刊上刊登了招生广告。1914年秋季开学之前,入学考试在这些城市举行。参加考试的候选人数目令人吃惊。9月,共有二十人参加我们的课程。 #

1913年张贴于潮宗街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预科招生广告

#

我们在潮宗街租借的民房里,创办了医学院。我们医院的病房和教学实验室位于一位年长老议员的宽敞居处的一隅。他的院落靠近雷神祠的围栏,有个可爱的后花园。月牙门和格子窗户朝小池开着,到处堆着石头。稀有的树木和一堆堆牡丹和山茶花让这里看起来像仙境,高高的围墙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 #

潮宗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校门 #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预科班在潮宗街举办开学典礼 #

走到前院,看到我们简陋的化学和解剖学实验室,就会有很奇怪的对比。我们常常担心保守的老议员会发现在其中一间自修室的壁柜里有一副骨骼。晚上,我们会把壁柜锁上,担心老议员夜里四处巡游时以为他的房子里发生了什么。 #

第一批医学院学生克服了很大困难,劝说他们的父母同意他们学习看起来好像是亵渎圣物的人体标本。尊重死者的身体是他们祖先传下来的训令之一。我担心对祖先的敬畏在家庭观念之中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不能被打破。 #

学生们来自不同背景。例如,汤(按:汤飞凡)来自长沙以东几十公里处的醴陵。男孩子的好奇心常常促使他去参观萍乡的煤矿,看人们从巨大的井洞中运出煤来。一天,他看见井里有两位外来者,他向他们鞠躬,大胆地问那些漂亮的木制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他们告诉他那是显微镜。为了履行职责,他们将检测矿工的十二指肠病。他感到惊奇,问是否能够观看他们的工作。“来吧,帮助我们。”他们建议道。 #

在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的汤飞凡

#

他们向他演示如何支起显微镜,如何在样本中寻找十二指肠虫的卵。当在没有他们的帮助下从一个滑片上发现虫卵的时候,他非常兴奋。那天以后,汤决定成为一名医生,不仅仅治疗疾病,而且要研究它的原因。他问一位年长的中国绅士,也就是颜医生,如何才能学习科学医学。所以知道了湘雅医学院将于几个月后在长沙开学。他向颜医生保证他将在那天前来登记,成为第一批学生。

#

张(按:张维)的故事很不同。十二岁时,他和父亲在山坡的一个墓地里看到地方官命令将一个女人的尸体挖出来。那女人死于几年前的生产。婴儿小小的骨骼仍在母亲骨骼中。父亲向他解释发生了什么。这一幕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决定长大以后成为医生,制止这样的悲剧发生。五年后,他听说湘雅医学院开学了,就步行三天从浏阳来到长沙,加入医学院预科班。 #

李(按:李启盘)来自湘乡。他已经有了长远计划。“很少有医学能够真正治愈疾病,”他说,“我将成为一名研究工作者。我常常看到甚至老师都在严重病例前感到无助。我将成为一名调查员。” #

他们三位是在老议员住宅开始工作的学生的典型代表。甚至在那里,我们也被城墙内随处可见的压抑感觉所限制。学生和老师们都热切希望搬进新的建筑,常常询问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就绪。老师们希望他们能够在新的实验室内拥有教学用的解剖尸体。既然先锋队决定与传统割裂,他们热切希望进步。他们常常引用中国谚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但是,解剖学教师不能等。一天,他将班级所有人召集在一间远离街道的房间。两位仆人抬着一口大大的箱子来到教室,放在地上,教授小心上好门闩。同学围着,他好像魔术师一样将要打开箱子,表演一些神秘故事。班里的同学以前都没有见过人的尸体。他们帮助老师将尸体放在长桌上,处于极度兴奋之中,老师说道:“先生们,湖南的人体解剖从今天开始了!” #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在上人体解剖课 #

箱子是从上海航运过来的,海关说明写着“实验物品”。这年晚些时候,第二个相同内容的箱子从上海经由汽轮运来。然而,第二年发生在长沙的政治事件,使这种运输不可能完成了。

#

这并不是医院里的第一次解剖研究。在潮宗门大街,预备学校的看门人明白了尸体解剖实验的必要。一天,他给了我一个建议,“胡美医生,你常常说我们应好好解剖尸体,发现引起死亡的疾病。如果你想检查我在襁褓中死去的儿子的尸体,我将非常感谢。如果我们知道更多有关他疾病的信息,也许能拯救其他孩子。”

#

我惊讶于他的勇气,想知道他如何安排才能不引起骚动。他把妻子带到母亲家居住长沙医学院预科,然后回到医院,将儿子的尸体带到后面的一间小屋。

#

尽管我们没有了解到孩子活着时候的情况,但我们发现他的肝脏已经被寄生虫严重侵蚀。那天,我们大大丰富了关于热带病的知识。

#

编者按:本文节录自[美]爱德华·胡美著《道一风同》。爱德华?胡美(.Hume,1876—1957),美国人,出生于在印度传教的基督徒家庭。1897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01年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1903—1905年在印度从事鼠疫预防工作。1905年夏,接到雅礼会邀请携妻带子前往长沙。1906年,创办了中国较早的西医医院——雅礼医院(湘雅医院的前身)。1914年,他与颜福庆共同努力,促成雅礼会与湖南育群学会合作,创办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湘雅医学院的前身)。此后,他担任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教务长,直至1927年返回美国。回国以后,他将在长沙的经历记录下来,写成《 East West—An life in China》(一位美国医生在中国的生活)一书,并经他的中国朋友、著名学者胡适的建议,取了一个中国书名《道一风同》,于1945年在美国纽约出版。该书中译本(杜丽红译)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