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默渊培训师群体当中革新自我的路径:模仿别人的风格和复制别人

文\ 廖默渊
培训实质是一门技艺,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这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绝大多数培训师的成长历程都将经历从技术到艺术的过程,但只有少部分的培训师能真正的从技术走向艺术,剩下的都死在了从技术到艺术的路上。 #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其实主要讲的是培训师的公众表达技巧和课程设计开发技能。一个培训师不论其现阶段实力和名气如何,恐怕在漫长地潜伏期里都刻意地模仿过知名培训师的授课风格,甚至照搬过别人的课程大纲和素材。悟性高的人,最终吸纳百家之长自成一派,而悟性差的人则永远停留在重复别人的东西的体力层面。那些跳不出别人的风格的培训师,就如那些明星模仿秀终究是会陷入困惑的,久而久之只会被学员所厌恶和抛弃。而那些复制别人的课程逻辑,自己随便添加些素材的培训师,最终的发展也局限于讲通用类的课程。讲大家所能讲的,自然身价也是只能是一般的!
由此,许多培训师陷入发展的瓶颈,在面对瓶颈之时,不少人在思考突围的策略。既然模仿别人的风格和复制别人的内容对自己发展是有极大阻碍作用的,那为何不自己去经历去总结呢?这样东西都是自己的了,做自己所讲,讲自己所做,并且以自己的风格去演绎和展现!于是乎培训师这一群体当中,出现了两条革新自我的路径:一是,深入业务,从基层业务做到高层管理,而后再去传道授业,比如销售型的培训师,有些培训师发现讲课效果不好的时候就选择暂时退隐,深扎在销售岗位希望借助基层的经历让自己的培训更有说服力;二是做管理咨询,通过接触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通过为不同行业的企业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弥补自身经历的空白。
从表面上看,上述两条路径都是可行的培训师论坛,而且也是符合逻辑的,但我们看到的事实貌似是相反的。我曾接触过某高管,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成为了一个内训师,后来发现自己做内训师底气不够,于是狠下决心从基层的人事专员做到了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总监。当他做了七八年人力资源总监的时候,觉得自己去做培训师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当他辞职以培训师的身份去给客户企业的中高层讲课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大家对他的授课风格和授课内容都极为不满意,于是他不得不重新回归企业。而同样的,我也接触过某韩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她对在企业中一步步爬上高管的位置从而转行成为职业培训师表示绝望,于是选择了投身咨询行业,在历经六年多的咨询后,服务过数十家企业培训师论坛,在管理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知识技能和经验,但她依然没有成为她心目中的优秀的培训师。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地受欢迎的培训师?培训师的成长路径到底在哪?这值得每一位培训从业人员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