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O型血称为“万能血”的观点更应予以纠正

每种血型的血清中都有特定的凝集素,A型血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B型血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AB型血中没有凝集素;O型血中有抗A抗B两种凝集素。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地血源紧缺及输血科学水平低下,以致在同型血源缺乏时不得不采取O型血作为抢救的“万能血”,这是基于输注少量O型血时,因天然抗A、抗B抗体被受血者大量的血液所稀释,破坏红细胞的可能性降低的缘故。 #
虽然AB型血细胞上中有相应抗原,但由于输入的主要是血细胞,血清很少,所以输入的凝集素也很少,凝集素和抗原的结合也较少,比较安全。因此,AB型血被称为万能受血者,但是输血量也不能太大。只有在紧急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如在战场上)抗a凝集素,安全系数也并不高。
#
所以,曾把O型全血称为“危险的万能血”。有人把“危险”两字忽略了,把O型血称为“万能血”这是错误的。在小量异型输血时,如给A型血的人输入一单位O型全血,其O型血浆中的抗A、抗B,因被受血者的血浆稀释,所引起的免疫反应较轻,故不易被及时察觉。随着异型输血量的增加,这种输血禁忌现象逐渐加重抗a凝集素,严重时由于受血者的红细胞遭到破坏而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
#
因此,现代医疗不主张异型输血,而强调同型血相输。当然,把O型血看作“万能血”的观点更应予以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