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系统截图:基本上打字规则弃之无寻处

本来也用拼音打字的我,也并没觉得五笔有啥优势。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导致我接触了更多的形码(或音形码)输入法,而原先所用的拼音(特指全拼),反到弃之无寻处了。
#
年幼时系统地学习了汉语拼音,只要能认得键盘上的大写字母外加 ü 用 v 替代的规则,以及能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基本上打字不成问题。而在那时,用的则是大家都不怎么重视的系统自带的全拼输入法(用的是 XP 系统,还比较怀念),因为我当初发现智能 ABC 要多敲一次空格,而全拼则没这问题。 #
于是无意翻了翻语言栏,又发现了郑码输入法。当时我不知道在输入法里右键单击会有帮助的(过几年后才得知,而且也看到了相应的字根表),而又出于好奇,随便按下几个键,欲了解其打字规则:
#
(下图为 Win 7 系统截图)
只想说,感觉摸不到头绪。郑码,从未听说过这种输入法,为什么在 XP、Win 7 的中文输入法里会预装?而我常常听到身边的一些人在用五笔又是怎么回事?由于那时我还不会下载东西,这种好奇心被搁置了。
#
类似的,无意间调出繁体中文的输入法,当时已经了解到注音(ㄅㄆㄇㄈ)是什么玩意(翻《新华字典》经常能看到),但仓颉又是什么鬼,按下键时显示的是汉字(A→日、B→月、C→金……)难道也是一种拆解汉字的方式?
又过了几年,一次放学到旁边的小卖部,看到有个垫板,上面印有五笔的字根表。观之,大为惊讶——汉字竟然可以拆出这么多的零件啊!那怎么记呢?当时是母亲接送我,所以她也跟我到小卖部,付了钱,拿着垫板,兴致勃勃地带了回家。所幸,家里装了台新电脑,内有五笔输入法,先试试打出“垫”,“扌”在 R,“九”在 V,“丶”在 Y,“土”在 F。而按下最后一个键 F 时,输入框不见了,一个大大的“垫”字出现在我的屏幕上(当时我用写字板,字的大小总是调到 72)……
#
可是,太难了,要记住这些。算了,又搁置了。 #
至于小学四到五年级,老师发现我打字的速度比较快,因此语文试卷、文件资料等常常让我来打。而在五年级末期,这时候老师则叫我打各同学的资料,毕竟要涉及到升学的问题了。拿到手里,人名还将就了,而有些地名简直奇葩,甚至还出现过“鮀”字(简体的打不出来)。而那时我在用智能 ABC 打字,现在也会查输入法的帮助功能了,得知在输入拼音后紧接着打数字可以充当汉字笔画来筛选。只是,智能 ABC 能打的汉字少之又少。 #
总之,可能就在那时候,萌发出了要学一款形码的念头。 #
看来还是下决心先攻下五笔吧。由于基本的下载方式已了解仓颉输入法练习,最早已经接触了 拼音,顺理成章地下载了相应的 五笔。翻了工具栏里的字根表,津津乐道地念了起来……这过程比较慢,花了几天,第一天先解决的是横区,而此后的竖区发现有方框的字根比较多且容易记串,撇区有不少违反直觉的字根(牛缺竖,舟缺首撇,犭缺末撇,鱼缺底横)……
而在这些背完时,又带有一份喜悦,试图驾驭所有的汉字。不过,当初仅仅是打着玩的,全是单字且为全码,因此往往在末笔识别码里停顿了不少时间用于判断。渐渐地,也试着一个个打出同学们的姓名。
#
不过那时,拼音仍为我的首要的输入法,而五笔则更多的用于填写个人资料时,因为不太希望在拼音输入法里过于明显地破坏排序(而在 五笔我关闭了调频,并关闭了逐键提示)。又过数年,父亲拿来了 iPad1,看到简体中文只有拼音、笔画、手写等输入法,而繁体中文却有仓颉,又羡慕又嫉妒:
#
碰巧,加了个传统汉字相关的 群,聊天规定要用繁体字,便给我了练习的机会。不过,仓颉我通常只会用于键盘上印有汉字的情况下,即不用于盲打,所以一般不会与五笔混淆。而那时,也比较了解五笔的打词及简码规则,便发现这两者对打字提供了不少便捷。几个月后,输入简体中文时正式开始用五笔。 #
也许要放下以前的按键习惯,也许要在眼前能够准确浮现汉字字形仓颉输入法练习,也许要……不过,还是有些美中不足,如果要用到 ,得等到 2014 下半年才支持第三方输入法,这时又给我了在手机上输入五笔的机会。
可能有许多人会说,现在拼音输入法非常智能,你想什么就打出什么。我已经接触了几年的五笔,已经没想改回拼音,而且真的不愿回到拼音了。毕竟,我已经能掌握在这 25 个键上任意摆布汉字的方式了,而且往往是神不知鬼不觉的。 #
现在,超强两笔、山人全形码又成为了我的备用输入法。前者的简单易学让我有了教下一代人打字的念头(见一款适合普及的音形码——超强两笔之议),而后者,字根分得更细致,语言文字爱好者所青睐: #
【前往文章总目录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