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备考经验

2018年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备考经验
如何学好结构工程师
其实要学好结构,还是挺容易的。
一。数学,不管是高等数学,还是线形代数,都是结构工程的基础,除非你仅仅想一辈子都照葫芦画瓢。
二。力学,理论力学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础,同时,其他专业课程也会用到理论力学的理论,比如说钢筋砼正截面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专业课程。
四。对规范的熟悉,这也是在校学生往往很容易忽略的,以我国现在的状况来看,如果你想搞好设计,你必须好好的去理解规范。
五。经常上施工现场,多多熟悉建筑施工工艺及流程,同时,多看看人家的图纸,在你以后的设计中,更容易考虑到施工水平的限制,你更容易成功。
六。多了解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懂得如何去配合其他专业设计,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全能手可以。
七。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初步掌握一门编程语言,除非你想一辈子都用手算,也不要完全相信电脑,毕竟它没有自己的思维。
另外,学好结构,还需要你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理性的思维方式,再加上你100分的努力,你一定能成功的。
结构工程师备考如何充分利用时间高效复习?
一、制定一个短期复习计划
由于考试的时间集中结构工程师考试的知识点较多,考前复习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安排。 应明确重点,分清主次,尽可能安排得细一点,包括复习结构工程师考试科目、内容及结构工程师考试时间.力争做到在固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复习科目和内容.不打折扣,以确保复列计划的全面落实。计划应安排得文理科复习内容宜交替安排;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宜安排在早晨和晚上;在个人每天的生物钟的“高峰期”安排重点的复习内容;而在自己情绪和精力的“低谷”安排次要的复习内容或安排娱乐与休息、。可列出个时间表.合理分配各科复习时间,避免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
二、组织利用好系统的复习资料
如果时间允许考前复习的第一步应先对复习材料进行适当整理。可在以前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综合与归纳,使复习内容更系统化,使知识更进一步“浓缩”。
倘若有的同学平时没有做好复习笔记,考试之前又来不及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归纳,需要安排复习的材料分散在结构工程师考试教材、笔记本和网校辅导书上.这时你可以对各有关的复习重点开列出一个清单,然后再着手进行考前系统的复习。
三、复习既要有重点又要全面
复习要把握重点和方向.并非指非重点的内容就可以不复习。如果复习的内容只有重点而没有其他,那本身也就无所谓重点与非重点了。有的同学不愿意多下工夫.总想找点什么窍门少复习一点.自认为不重要的就不复习,而自己的主观猜测又往往与考试的重点不相吻合。凭小聪明应付考试,抱着投机取巧的思想参加考试,只能是自己骗自己,贻害无穷。
四、注重考前的强化记忆
考前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对于一些准确性要求较高的记忆材料,考前不进行强化记忆,是不会有清晰而准确的印象的.而这些材料恰恰是应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总之,考前复习也就是为考试作好知识准备。这是考前最重要的准备。抓好考前复习,临考时自己就会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它不仅为应试答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消除考前精神上的焦虑,确保考试中智力的最佳发挥。因此要想考场上取得优异成绩.请先从备考复习抓起。
通关考生四句备考箴言分享
首先,是“如鲠在喉”的心态。
注册税务师考试带有应试性质,讲究复习重点、要点、必考点等备考技巧。一些朋友建议,对考核概率小的难点无需花费精力。但是,于我而言,复习并非仅为应考所需,也是日常税务咨询需要。对于一些难点,如果自己都没完全搞懂,得过且过,既无法保证圆满完成工作,对自己也没法交代。碰到难题,往往如鲠在喉,非得理解透彻方能解脱,否则睡觉都会想着。这种状态,有人觉得类似于强迫症,或认为过分关注细节问题,但我以为仅是学习兴趣浓厚的体现而已。正是由于保持了这份动力,加上聆听网校老师精彩的讲解,使我对许多知识点都能了然于胸,考起来胸有成竹。
其次,是“善挤海绵”的方式。
时间像海绵中的水分,挤挤总是有的。作为税务部门的一线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只能挤占晚上休息时间进行复习。为了节约时间,每天下班后,一改往日在家烧饭的习惯,往往快餐解决了事,一天至少可节省一两个小时,每晚学习坚持到10点左右,周末还得保证充足的复习时间,作为对自己的一条纪律,严格执行到考前几天。在收获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惊喜地看到身材日益变好。
再次,是“三管齐下”的方法。
教材、课件、习题三者都很重要,需有机结合。我在备考的时候,并不是先通看教材或者先通看课件视频。首轮复习的方法是,对重点内容分章进行,教材与视频结合,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习题训练予以强化;在掌握一些重要章节后进行跨章节习题训练,不断将重要知识点融会贯通。这种复习方式,有点类似于高考数学应考,就是要做到基础扎实。当然,由于备考时间较短,忽视了财务与会计的习题训练,最自信的一科考得成绩就不太理想。
最后,是“不耻下问”的姿态。
我毕业多年,实践技能不算差,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身边有着那么多优秀的同事,他们业务精湛、理论扎实,应该说是一份难得的学习资源。所谓“理不辩不明”,有些疑难问题在争辩、讨论与请教中,往往能得到解决。在备考过程中,我常常与同事讨论一些知识点,或者向他们讨教考试经验,朋友们也是不厌其烦。在此,我也对他们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