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8所高校考研人数过万创近20年新高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山东省34个报名中心录取考生人数较上年增加27139人,增幅14.54%。 山东省共有35个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 山东招生单位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17555人,增长18.43%。
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参加考研是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 然而,在这个“知识焦虑”严重的时代,考研作为就业的缓冲,并不能真正缓解“95后”的内心压力。 #
现状
18所大学超万名学生考研 #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过万的招生单位有18个,其中北京有12个,另外6个报名人数过万的招生单位,其中高校有2个山东省,即山东大学、山东大学。 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报考人数为23018人,比上年增长17.17%。 其中,山东大学报名中心共确认考生7044人,比上年增加725人,增长11.5%。 共有10258名考生报考山东师范大学。
#
2023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报考的通知》。 该推荐经符合条件的高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 同时还公布,共有54所大学经教育部备案并入选2023年新一届硕士研究生晋升免试资格高校。此次山东省共有4所大学上榜,分别是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建专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聊城大学。 这是教育部六年来首次批准高校新生研究生升读。 截至目前,全国符合免试条件的高校已扩大至366所。
此前,山东省共有16所高校获得硕士学位免试资格,分别是: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科技大学、暨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艺术学院。
#
统一录取好大学变得更加困难
#
教育部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保送生和免试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且各专业必须在招生计划中留出一定比例,用于统一招收考生。考试。 观察近年来高校录取的保送生人数,一些名校的保送生入学率已接近或超过教育部规定的50%。 #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近四年来学校推荐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2023年在校生1242人,占比34.5%。 2023年在校生1419人,占比38.4%。 2023年在校生1566人,占比34.5%。 47.6%,2023年达到1650人,占比50%。 #
西安交通大学2023年接收保送生1,702人,2023年接收推荐生1,875人,2023年增至1,923人,占比48.08%。 2023年推荐学生人数达到2100人,占比52.50%。 #
2023年,山东大学将招收188个学术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2800人,69个专业学位专业(领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220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1500人。 目前,山东大学相关专业已接收推荐研究生1552人(其中长期医学生257人),其中学历生930人,专业学位学生622人。 推荐研究生约占学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的31%。 。
#
202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收39个学术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940人,25个专业学位专业(领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77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650人。 人们。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招收推荐免试研究生325名,占学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的19%。
#
不难预见,未来通过统招进入好大学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
人数激增
山东报考人数连续三年增长
23日上午8时30分,政治学、管理学考研综合能力考试同时开始。 记者在省实验中学考点看到,11时15分左右,一些提前交卷的考生陆续走出考场。 考场周围还有零星考生家长等候。 #
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1995年和1996年出生的人可能占大多数。 也就是说,第一批“95后”已经大批进入考研现场。
每年的考研,可谓“竞争更加激烈”。 虽然这看起来很陈词滥调,但却是事实。 教育部22日发布数据。 全国硕士招生考试报考人数238万人,比2023年增加37万人。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 过往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 23日,省招考局还发布了山东省考研报名数据。 今年山东省34个报名点录取考生人数比去年增加27139人,增幅14.54%。 山东省共有35个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17555人,比去年增长18.43%。
#
纵观近年来山东省硕士申请数据,继2014年、2023年连续两年下降后,此后三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其中,2023年报考人数为10万人,2023年报考人数为10万人。2023年首次将兼读制考生纳入统考,是报考人数激增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2023年考研报考人数(其中还包括非全日制考生)相比2023年仍然增加了2.7万人。也就是说,从整体环境看,考研热潮仍在升温。
除山东外,多个研究生生源主要省份的报考人数均出现大幅增长。 已公布报考人数的省份数据显示,四川、江苏、辽宁分别增长46%、18%、16%。 #
特写
2023年考研的学生近一半 #
教育部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全国硕士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238万人,比2023年增加37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131万人,增加18万人,增加15.9万人。比去年同期%; 往届毕业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增长21.5%,比应届毕业生增速高6个百分点。 同时,往年报考人数占报考总人数的45%。 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往届学子将考研视为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
记者昨天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采访时还注意到,考研队伍中确实出现了不少社会人士。 其中,一位怀孕7个月的准妈妈也挺着孕肚来参加检查。 她笑着说,都是为了孩子的胎教。
#
驾驶员分析 #
通过考研转专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就业仍是主要动力 #
此前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20万人,也创下历史新高。 有分析称山东建筑大学好考研吗,就业仍是大学生考研的主要动机。
据统计,2014年之前的20年间,我国硕士招生考试的热度不断提升,报考人数以平均每年10万-15万人的速度增长。 虽然近年来考研报考人数出现短暂下降,但由于经济增长低迷、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因素,考研报考人数随后出现明显回升。 #
此前,有专家认为,这两年研究生人数突然增加与在职研究生纳入统一考试有关。 不过,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裴金宝认为,2023年研究生人数增加与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并无必然关系。 “主要还是就业压力。” #
有专家也认为,这与当前大学生“慢就业”心态有关。 专家分析,随着“95后”考生加入考研,大量考生不再纯粹出于功利目的选择考研。 更多新生代考生愿意为“精神理想”、“人生追求”买单,对考研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以一种放松和实验的态度出来。
#
“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并不急于让孩子大学毕业后赚钱养家,愿意让孩子继续读书。这也是这一数字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考研的情况。” #
12月23日,中国教育在线和微博教育联合完成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发布了考研动机调查。 结果显示,“改变学校背景和背景,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占比72.41%; 排名第二的原因是“通过考研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占比38.66%; 29.76%的受访者“比较迷茫,没有做好就业准备”;24.86%的受访者“对学术研究感兴趣,想走科研之路”;21.05%的受访者选择“作为就业的后备”;其他10.53 % 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原因。
#
记者在省实验中学考点随机采访了多位考生。 他们表示,考研是为了对未来就业更有把握,或者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仍然是“主流想法”。 一位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考生表示,自己所学的专业毕业后找到工作没有问题,但他还是想继续学业,或许能找到一份能更好实现自我的工作- 未来的价值。 在其他机构进行的类似调查中,虽然具体比例有所不同,但选择最多的项目基本都与就业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原因中排名第二的是通过考研转专业。 这并不是候选人的一厢情愿。 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招生信息采集系统数据显示,2023年报名人数最多的专业为金融硕士、会计学、行政管理、法律(非法律)、工商管理、护理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和教育、设计。 #
另一平台自主招生网上分析显示,金融、会计、医学、材料科学、土木工程5个专业,本科就业情况“一般”,但考研后“身价”将暴涨,实现“逆袭”。 比如,很多学生高考时就是为了金融的“钱路”而来,但金融机构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非常高。 本科生很难获得好职位,研究生却成了“烫手山芋”。 #
深度焦虑 #
考研只是一个途径。 应该战胜的是“知识焦虑” #
申请研究生的人数猛增。 竞争压力与此成正比吗? 对于许多统考考生来说,高校的拒绝是竞争压力的一个主要来源。 山东大学《2023年硕士学位招生简章》显示,学校明年预计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500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1600人。 其中,免试保送研究生比例约占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人。 占人口的40%。 也就是说山东建筑大学好考研吗,约有2000人将被免除生育计划。 #
尽管考研竞争激烈的客观表现有很多,但有分析指出,一些“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可能会借此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招生计划。 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显示,在研究生注册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全国硕士招生规模年均也在增长,增速基本保持在6%。
#
另外,非全日制硕士生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2023年招生还有很多空缺。 山东大学2023年计划招生1640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实际录取997名,招生计划未完成约40%,36个专业“零招生”,70余个为工程硕士专业。 #
考研临近年底,这也是很多职场新人经历“年终焦虑”的时候。 无论是被“第一批90后出家”、“佛门生活”等话题疯狂转发,还是在多个付费知识APP上购买学习课程,都体现了自身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更新。 的恐慌。 事实上,考研只是年轻人提升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也只是为职业选择、跳槽铺路的途径之一。 无论你考研与否,最终在职场上竞争的是你不断的学习能力和持久的竞争力。 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追求各种级别的证书和认证。 这种行为和心态很容易被认为是缺乏安全感或“只是为了目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你是否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增强职场中难以替代的资本,应该是不断努力的方向。 (大众网根据山东商报、济南时报系列文章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