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以打造核电本质安全为初心助力实现核电强国之梦

记者:邹春蕾
站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潮头,中电投以构建核电本质安全为初心,不断探求核电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驱动核电技术创新,推动实现核电强国之梦。日前,本报记者与中电投智能核电战略专项总指挥郭景任展开对话核电站动力设备运行与维护核电站动力设备运行与维护,感知数字化、智能化在生物质能领域的蓬勃发展,展望核电技术的宽广未来。 #
郭景任 #
记者:新一代IT技术迅速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国家陆续提出了“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化变革”等一系列战略。数字化变革是怎样赋能核电创新发展的?
郭景任:众所周知,核电是一种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模式。因此,核电站实体原本较为复杂,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锅炉包含100余个构建物、380多个系统、8万多台套设备;另外,核电站业务也较为复杂。核电站设计建造运行周期长,堪称“百年安装工程”,对安全性和技术标准要求十分高。近些年来,随着水、风、光等电网供应模式造价费用急剧增加,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也探求怎样增加造价提升经济性,提高竞争力。
身处传统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改革时代,我们应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紧随数字化变革浪潮,以数字化技术创新突破核电站“实体复杂、业务复杂、标准更高、造价更低”的矛盾式需求,产生新的解决方案,旨在驱动核电工业高品质发展。
记者:“十三五”期间,中电投紧扣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做了什么工作?
#
郭景任:早在2011年,中电投率先提出建设“理论电厂”,探求推行核电站设计建造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数据资料的集成应用,旨在指导辅助后续核电站的设计建造及工艺优化。经过数年的实践与演进,中电投逐步提纯出“智能电厂”“智慧营运”理念,从企业集团层面整合产生智能核电战略专项,制定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步走”战略。
“十三五”期间,中电投面向核电站全生命周期业务,紧扣精益研制、协同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营运、共用集成等核心需求,高度集成各阶段的业务、数据、资源,推动全企业集团核电业务协同运作、信息高效流通,建立核电设计、建造、运维开放、共享、协同的“智能核电”体系,实现人员组织、工具平台、工艺过程的高效协同与精准互动,实现核电全生命周期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
“数字华龙”就是诸多研制成果的一个典型,它可视作“华龙一号”核电站设计建造业务过程的数字化映射,综合运用三维可视、建造阶段数据集成关联、数字双胞胎、仿真推演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最终实现“在实体电厂建设的同时完工一座数字化电厂”,显著提高核电站可建造性与可维保性,并且核电站的运行、维修及管理愈加方便高效。 #
国电建设智能核电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自确诊、自寻优、自执行及控制系统智能化技术,实现核电站设备、系统与锅炉的全面感知与精准互联,实现设备系统、人员组织、工作步骤间的高效协同,在核电站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增强方面探求出一条新路径,以提高核电站全生命周期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效能。 #
记者:步入“十四五”时期,中电投的核电智能化战略将怎样谋篇布局?
郭景任:“大云物移智”等ICT技术对于实现能源全步骤数据的全面感知、深度剖析和智能应用提供了或许,帮助能源产业产生科学精益、灵活高效、共建共享、互动双赢的新生态发展格局。
面对“十四五”,中电投将智能核电明晰列为企业集团战略专项,提出全面引进“大云物移智”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基于“自确诊、自执行、自寻优、一键顺控、少人值守”等观念方式,逐渐构建“数字化核电站、智能化核电站”。在原有“核电全生命周期业务数字化、智能化”先发优势、技术积累的基础之上,聚焦并进军“核电站本体的智能化”,从而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数字化变革以及智能化升级浪潮中当好排头兵。 #
其实,技术改革将会伴随制度体系的改革和业务方式的创新,核安全是影响数字化电厂能够落地完工的关键核心诱因。为此,要充分论证核安全、新技术的自洽性与匹配性,确立起有效、科学的新政保障体系。同时,应成立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贮备一支“核电生产业务与新一代IT技术兼具”的人才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