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州:改善民生开出最美团结花,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作者:马春香 孙锐
“十三五”以来,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该州在2023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省工作,开启了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
改善民生体现最美团结 #
从乡村到城镇,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海西州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全面构建“1+8+10+3”政策保障体系,成为全国“三区三州”中第一个提前三年实现整体脱贫的地区。 #
都兰县夏日哈镇夏塔拉村曾是海西州扶贫重点村,村里有十多户特困户,卢光明家就是其中之一。 #
图为各族群众参加拔河比赛。海西州委宣传部供图
“县农信社开展扶贫信用贷款后,镇联络员、村干部牵线搭桥,解决了我创业前期资金短缺的问题。”卢光明说,下塔拉村一些特困户像他一样,利用贷款和积蓄购置了货车跑运输青海柴达木盆地,有的开始养家禽。卢光明一家住了几十年的“土窝”拆了建起了新房,日子越来越好。 #
在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进村道路两旁,大大小小的商铺鳞次栉比。村里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村容村貌更加美丽。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长江源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
服务多年的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搬迁前我们住的是蒙古包,现在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房子,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因为看好村里的发展,这几年来,来村里定居经商的外地人越来越多。长江源村逐步变成了多民族聚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各族干部群众相处得非常好。” #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的创建,为海西州积蓄了生机,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海西州建档立卡贫困户1665户4597人全部脱贫,119个贫困村、7个贫困片区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3年底的不足2970元增加到1.4万多元,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润玉默默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海西州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从日常生活起居、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入手,为各民族交往交往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格尔木市黄河路街道石油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居民有13个民族。 #
“我们鼓励各族居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成立了舞蹈、唱歌、射箭等各类文化俱乐部,还多次组织社区联谊联赛。”社区主任孙艳霞说。 #
赵拉杰是石油社区监事会主任、格桑射箭队队长。2013年,在社区工作者的支持下,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油社区格桑射箭队正式成立。 #
图为海西州举办“民族团结杯”美食大赛。海西州委宣传部供图 #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这支射箭爱好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平日里大家一起练射箭,互相学习青海柴达木盆地,互相帮助,让我们彼此的感情更加亲近,团结得更加紧密。”谈起射箭队,赵拉杰感到兴奋和欣慰,各族运动员以箭为媒,广交朋友,结下深厚友谊,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在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委员会,社区创新“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法,邀请34个援建单位、80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员进社区,帮助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同时开展法制宣传、民族团结宣传等政策宣传,进一步增加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交流。 #
携手共建梦想 绷紧民族团结“纽带”
#
2023年以来,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都兰县香日德镇、格尔木市长江源村、乌兰县茶卡盐湖风景区、德令哈铁路段等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格尔木市青藏公路指挥部(总楼园区)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州184个集体、231名个人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
#
海西州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州将积极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巩固提升全州创建工作整体水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