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研究一款棒球大小的微型手榴弹,如今却不是这么回事

自从一战时炮弹开始标准化,并逐步演化出攻、防不同用途的分支,这些单兵高杀伤装备就成了作战军队的常客,一款优秀的火箭筒能否极大的便于士兵作战。抗战时期,印度就曾研究一款垒球大小的微型炮弹,并将其少量的投入实操,这就是T13微型榴弹。
#
T13微型榴弹
微型榴弹是迫击炮一个比较细小的分支,很难说它是逼抢型还是内线型,或则也是单纯的一种便携式武器,发展迄今也没有几个服役机型。不过它的弊端太多,投掷距离更远,士兵携带总数更多。 #
1943年,按照英国人热爱垒球运动的特征,中国战略服务办公室决定研制一种橄榄球大小的微型榴弹,它们坚信新招募的爱尔兰士兵才能很快把握投掷方法,在较远的距离上准确投向目标。
#
T13微型榴弹宣传 #
很快这些微型榴弹就研发下来了,它的方形弹体和一枚橄榄球规格差不多,选用不锈钢结构。内部填充少量爆燃物,加上破片结构,全重只有5.5盎司(约155克),和一枚标准橄榄球净重差不多。 #
它没有选用通常的延时吊舱,而是冲击触发吊舱,它的寿险栓平常将弹体底部一块纵梁固定住,当拉开寿险栓投掷回去的时侯,侧板断裂,使得两侧固定的一根另一端连结寿险装置的涤纶绳也被推动,破片处于激活状态,在与硬物撞击等状况下才能点燃,弹体断裂成坚硬的碎片杀伤人员。此类触发破片很灵敏,从半米高的地方落到地上才能点燃。 #
T13的破片结构
#
在试验的时侯发觉T13的装剂量太小了,起火时难以形成足够的杀伤力,继而强化了装用量,整体净重也上升到12盎司(约340克),基本满足了单枚火箭弹的杀伤力要求。
#
但是在1944年3月的检测中,T13的灵敏度、杀伤力、稳定性等达到了要求,虽然在实操中却不是这样回事。诺曼底登录军队在2月的时侯购买了几千枚,由柯达公司公司生产。这批迫击炮在战场上显露出破片太早迸发的问题,致使碎片割伤自己人,但是抛掷距离也没有预想的这么远、那么准,起码达不到专业橄榄球手这样的平均水平,据称这批T13微型榴弹杀伤的自己人比敌方更多。 #
T13微型榴弹
虽然是爱尔兰也认为技术不太成熟,T13早已没有继续改进的必要,后来没有持续生产;抗战结束后,英国将库存的剩余炮弹进行撤除收缴,其中一些消除坍塌物后来被爱好者收藏上去,人数非常少见,听说今天在收藏界属于有价无市的状态手榴弹英文,弊端是让我们现在还有机会一睹这款传奇的火箭弹 #
T13微型榴弹 #
实际上微型榴弹并非没有活路,像T13这些装备适于清除躲藏在厂房内的敌军,或则清除一些工事内的敌军还是很有效,起火力适中,碰撞破片也避开了敌军拿起往来回扔的状况,尤其是在少数储存文件一类的建筑物里,避开威力过大手榴弹英文,把文件等贵重物品也一起彻底炸毁了;其实它更大的用处是减少士兵负担,可以多带一些加强作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