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灵山岛海边砂岩的蜂窝状盐风化穴(下)(组图)

湖北黄冈市今年9月高三年级调研考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
盐风化穴是指含盐溶液在靠近岩石露头(岩石露出地面的部分)表层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结晶力将盐晶周围的岩石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逐渐形成的风化穴。其规模大小不等,小的厘米级,大的可达几米以上。盐风化穴在中国大陆和岛屿上普遍存在,但在不同气候带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图7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盐风化穴景观,图8示意砂岩盐风化穴形成机理。
图7:青岛灵山岛海边砂岩的蜂窝状盐风化穴(上) #
和甘肃酒泉砂岩盐风化穴(下)
#
图8:砂岩盐风化穴形成机理示意图 #
(1)判断海边岩石向海侧与向陆侧的盐风化穴发育的强弱关系,并说明理由。(7分) #
(2)分析干旱区砂岩岩体迎风面缝隙处不易形成盐风化穴的原因。(6分)
(3)与沿海区和干旱区相比,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分析,我国南方湿热气候区较难见到盐风化穴的原因。(6分)
#
解题思路
#
本题以盐风化穴为背景材料,以海边岩石向海侧与向陆侧的盐风化穴发育的强弱关系及理由、干旱区砂岩岩体迎风面缝隙处不易形成盐风化穴的原因、我国南方湿热气候区较难见到盐风化穴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与解析
(1)判断海边岩石向海侧与向陆侧的盐风化穴发育的强弱关系,并说明理由。(7分) #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
答案:
关系:向海侧弱于向陆侧。(1分)
#
理由:与向陆侧岩面相比,向海侧岩石表面更湿润,盐类难以结晶析出;(2分)海水冲刷岩石表面,带走盐类;(2分)干湿交替周期较短,含盐溶液渗入和盐分蒸发析出时间均较短,不利于盐分的积累。(2分)
【继续滑动查看】 #
解析:
#
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有多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
一是物理风化,即岩石机械破碎,多由温度变化引起。高寒、高山及季节变化显著地区发生的冰冻及解冻现象qiang风化岩石,也称为冰劈风化作用。二是化学风化,岩石化学成分变化。三是生物风化,即生物参与下的风化,楔劈或生物化学作用,即生物有机酸对岩石的腐蚀。
#
根据材料,我们可知“盐风化地貌是含盐溶液(盐分与流水混合)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因蒸发过饱和而导致盐类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表面崩裂而形成的”,盐风化作用(salt )即是物理风化。但从其生成条件来看,盐风化地貌需要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足够的盐分(故常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二是气候干燥环境(背风坡)。 #
【继续滑动查看】 #
由此可见,海边岩石的向海侧岩面,靠近海洋,多有海风吹拂(由海雾和风浪带来盐分),水汽充足,且常受海水“洗礼”,岩石表面湿润,盐类难以结晶析出。其次,受海水的冲刷作用,结晶盐类或被带走,而难以崩解岩石。最后,波浪、潮汐等海水运动的侵扰,向海侧岩石干湿交替周期较短(即无时无刻在海水的“洗礼”下),含盐溶液下渗时间和盐分蒸发析出时间较短,难以满足各种盐类晶体的生长膨胀。 #
海边岩石的背海侧岩面,相对远离海洋,处于海风背风面,或有降水侵袭,但少有海水运动的冲刷,干湿交替周期长(类似一场雨后,可能会间隔较长时间),含盐溶液渗入和盐分蒸发析出时间均较长,利于盐分的积累、膨胀。
#
(2)分析干旱区砂岩岩体迎风面缝隙处不易形成盐风化穴的原因。(6分) #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
降雨时迎风面接受雨水浸润较多;(2分)迎风面裂隙的盐分被雨水溶解带走,含盐量低;(2分)裂隙处含水多,相对周围部分干燥过程滞后,盐类结晶较少。(2分)
【继续滑动查看】 #
解析: #
结合上题结论,干旱区砂岩岩体迎风面缝隙处不易形成盐风化穴,即与海边岩石向海侧盐风化穴发育较弱同理。干旱地区形成盐风化穴的“含盐溶液”中的“溶剂”主要来自降水(雨),如果没有降水则难以将盐分渗入岩石内部,最终蒸发、析出盐分而形成孔穴。 #
【继续滑动查看】 #
值得注意的是,干旱地区的降水或多为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形成降水)。迎风面(坡),雨水较多,但在雨水下渗过程中将裂缝的盐分被雨水溶解带走(岩石内部含盐量低)。此外,迎风面的裂隙处,相对于周围地面(特别是背风面)干燥过程滞后(含水量大,不易蒸发。联想一杯水与一滴水的蒸发时间差异),盐类结晶较少,难成盐风化穴。 #
(3)与沿海区和干旱区相比,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分析,我国南方湿热气候区较难见到盐风化穴的原因。(6分) #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
答案: #
与沿海区相比,空气中的盐分较少,渗入岩石缝隙中的盐量较少;(2分)与干旱区相比,雨量充沛,过量雨水带走盐分;(2分)湿热环境风化速度快,流水作用明显,形成的盐风化穴较难保存。(2分) #
【继续滑动查看】 #
解析:
#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可分为地带性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分异、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垂直分异)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地方性分异)两种,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分、热量、地形、(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 #
【继续滑动查看】
据此,我们可知南方湿热气候区较难见到盐风化穴的原因如下:与沿海地区相比,南方(内陆)地区的空气中含盐分较少。与干旱地区相比,南方地区,一方面水热充足(雨量充沛),过量雨水带走(结晶)盐分;另一方面干湿环境交替周期较短,难以满足各种盐类晶体的生长膨胀。此外,南方多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环境下,风化速度快,外加流水侵蚀作用强,盐风化穴难以保存(易遭受破坏)。 #
浙江“山水联盟”2022学年高三开学考试
#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
材料一:通过降水方式,含盐溶液从岩石表面通过碎屑岩颗粒之间的孔隙向岩石内部渗透,然后从岩块四周的下方渗出,并在岩块的某一侧下部因水分蒸发而盐类结晶,结晶体产生的张力将靠近表面的碎屑颗粒撑开、脱落,逐渐形成凹槽,被称为盐风化穴。 #
材料二:左图为盐风化景观示意图qiang风化岩石,右图为我国西北砂岩盐风化机理示意图。 #
(1)概述我国西北地区盐风化的有利条件。(3分)
(2)说出图中易形成盐风化穴景观的坡向 ,并分析原因。(4分) #
(3)简述风在盐风化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分) #
答案与解析 #
(1)概述我国西北地区盐风化的有利条件。(3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
可溶性盐类物质;(1分)含有孔隙的岩石;(1分)干湿交替的环境(或者长时间蒸发强烈)。(1分)
#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
盐风化作用,仅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与盐类物质有关的一类风化活动(作用)。结合材料,我们可知盐风化是指在盐类物质溶解、结晶等作用的影响下岩石物质颗粒状崩解的作用,其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
可溶性盐类物质(可溶于水的盐类,如氯化钠、硫酸钠等。渗入岩石内部的水分含盐量较高);含有渗水孔隙(裂隙,地质学上称为“节理”)的岩石(含砂岩、砾岩等由粗细不等颗粒组成的沉积岩,以及具有矿物结晶颗粒结构但存在节理的花岗岩等);干湿交替的小气候环境(其交替周期较长,即长时间蒸发强烈。或在降水后,有较强的风,也能起到加大蒸发的作用)。 #
(2)说出图中易形成盐风化穴景观的坡向 ,并分析原因。(4分)
#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
答案: #
坡向:东南(1分)
原因:该山体东南坡为背风坡,相对干燥;(1分)东南坡为阳坡,光照强,蒸发量大,(1分)盐分易结晶,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强,盐风穴发育。(1分) #
【继续滑动查看】
#
解析:
盐风化地貌“因(下渗含盐分)水分蒸发而盐类结晶,结晶体产生的张力将靠近表面的碎屑颗粒撑开、脱落,逐渐形成凹槽”。根据图文材料,我们可知东南坡的流水侵蚀较弱,蒸发较强,易形成盐风化穴景观(注意指向标为“西北”)。 #
结合盐风化作用的成因,我们可知该山体东南坡为背风坡,相对干燥(西北地区多为非季风区,以冬半年西北风为主,外加中纬西风影响,西北坡为迎风坡多降水,析出的盐分晶体易随着雨水的冲刷而流失)。其次,该地位于我国西北,(东)南坡为向阳坡,太阳光照较强,蒸发量大。最后,在“焚风”、强光等作用下,盐分易结晶,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强,盐风穴发育。 #
(3)简述风在盐风化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分) #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
答案:
风携带盐类粉尘和水汽;(1分)加速岩石表面水分蒸发,促进盐类结晶;(1分)吹走盐风化脱落的粉末。(1分) #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
根据上题结论,形成盐风化穴有四大要素:含盐溶液、(带孔隙或裂隙)岩石和蒸发。其中,风可以作为媒介,可以携带盐类粉尘(干旱地区多盐碱地,盐碱地可以提供充足的盐类粉尘)和水汽。其次,风力可以加速岩石表面水分蒸发,促进盐类结晶(即风干)。最后,风力的吹蚀(及磨蚀)作用,可以带走盐风化脱落的粉末。
#
值得注意的是,风在盐风化穴形成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般来说盐风化穴的形成与风蚀作用没有直接关系。不过,高中教材中并没有盐风化模块,而将之归纳到了风蚀或水蚀等其他作用,如“今年湘教版必修一49页”里的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表面存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蜂窝状形态)。 #
— 往期精彩—
诚邀您关注 #
地理蹊公众号的哔哩哔哩官方账号! #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
图片丨百 度 #
文字 | 利之王
#
编校 | 戴琳婕
审核 | 利之王
投稿邮箱:
#
地理蹊 #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