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字取声母、下字,到底根据何在的创造?

正好最近想到个比较好的表述,尝试着说一下。
拼音我们都很熟悉:
声母:bpmf,dtnl,jqx,zcs... #
韵母:a,o,e,I,u,v... #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利用拼音文字特性注音汉字的划时代创造,比反切“科学”不知道多少。
但是,我们来看看声母的发音: #
b实际发bo(拨),p实际发po(泼),m实际发mo(摸),f实际发fo(佛)。
#
换句话说,拼音的时候,声母实际不念辅音,而是音节,所以拼音的时候跟反切是一模一样的原理:两个字(音节)快速连读(所谓“切摩”)。 #
举具体例子:真,之人切(集韵等),连读“之(zhi)人(ren)”:可能会得出zhen,也可能得出ren,也可能卡住、连读不出正确的结果,这是实际教学中发现的情况。 #
联系到您的疑问,“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到底根据何在?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再看下面:
#
拼音“真”字的拼读:zh、en zhen。孩子都是这样拼读的,学校也是这样教的。具体发音实际是“之、恩 真”。 #
不难发现,读法、原理跟反切一模一样,只不过上字选短音节字、下字选“零声母”字(其实也是有声母的,不存在“零声母”音节,没有声母起振是发不出来音的)。
我们再来看韵书的历史,没记错的话清朝韵书的反切用字比过去大有改进,上字用短音节、下字用“零声母”字,所以现代拼音方案只是换一种符号系统表达同样的东西罢了,延续了声韵反切原理和反切用字的改进与完善(当然,拼音系统还是有不少缺陷,可以再完善)。 #
其实,章太炎的注音符号才是更好的方法:以简单汉字注音复杂汉字,不需要去走弯路再学一套不相干的符号系统来注音汉字,这实际上是给孩子识字正音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损的拼音和组词,小学教育界都很清楚这件事。
回到题问,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是不争的事实,韵书反切用字的改进明确的指向这一点,不必抠定义出处、文字上的来往回合。 #
声调取下字可以看韵书分部的字音,也是明显的事实,但却是错误的,一错一千多年。声调声调,调属于声,发音原理上也是这样。
#
根据:1.北宋邵雍的《声音唱和图》损的拼音和组词,声调位于“韵不动而次之以声调”的表格(另一张表是“韵不动而次之以四等”,字母是声韵唱和而成,都是音节,两张表或经声纬韵,或经韵纬声)。2.口耳之学,我们可以自己体会:口型固定不变(韵母固定),分别以四个声调念,很明显,变动的是喉头,四声变化在于调节声带松紧、对准气管的角度,这完全属于声的范畴。
#
当然,古人为什么会错,值得深入探讨,有了清晰的解释与渊源揭示,这个问题才算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