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偏远的大山里,祖祖辈辈在那里繁衍生息扎下了根

我的家乡在偏僻的大山里,祖父辈辈在那儿繁衍生息扎下了根。改不掉的乡情,忘不了的乡音,戒不了的乡愁。小时候,走出大山是我日思夜想的梦;工作后,回家乡是我也有不了的情;退职后,回家乡是在追寻自己的根。 #
曾记得:小时候灰头土脸、身无衣线的同伴,就像家巴雀一样一起鬼混。在村外,时而地圪堎上打土洞,时而湖水里深扎猛;在家内,争上游、捉红三、正头十天小赌场;在野地,掏雀、抓松鼠、山坡追山鸡;在院内,打钢、滚铁圈、踢毛毽;在村口,点羊涡、灌小蚂蚁、搬蜜蜂窝。打法千奇百怪,道具就地取材。没忘掉:我家门前枯树下扎堆的人们谈天说地,闲谈一堆一堆;你长我短、东高西底变眉色眼;南来的北往的,也有生老的病死的;间有转播新闻的,还有诠释古朴故事的。男人们吸着水烟极少讲话,女人们团窃贼伙唧唧叽喳喳。 #
有时,张三女还没有讲完,李四女早就拿走了话茬。由于是一家村(全村人大多同姓)不是婆媳姐妹就是奶奶叔婶,因此窃笑的再凶也闹不下心病。如今,那棵枯树早已不在了,就连那种曾经很聚人气的老四合院也早已没人住多年,往日的熙攘一晃间落尽,只留下辽阔和无尽的想念。面对此情此景,我岂能不倍感沮丧和失落。 #
虽然这么,我每天回家乡都要反复看上几遍祠堂旧院,包括圪堤圪落。看到它就想到从前,就好想这些已逝的亲戚;这些相熟的近邻;这些和我一起长大的玩童以及某些以前所有物品。有时侯我在想,就这样不堪的家乡生活,为何需要梦绕魂牵? #
又是一年春草绿,客居市区四十多载,举头眺望家乡,一阵阵乡愁涌上心底,仔品味,逐渐想父老乡亲曲谱,我总算明白:家乡是我们的来处,只是我们的归程。哪里有我们的先祖,还有我们童真、青少年时代的美篇。很多是任何事业和财富都难以替代的东西。
#
背井飘泊的人,年龄越大,越动情明白“故乡”的涵义。叶落归根,这大约是每位美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其实我也不能例外。我三哥曾说过,他在北京工作、生活50多年了,每每看到故乡的地方戏剧《大秧歌》、《山西梆子》,听着听着就泪流满面,这是何种状况?这不就是乡愁吗?乡愁不就是对故乡当年过往的想念吗?是的,由于乡愁的内涵很多,因此有时侯情到深处不能自己那大约就是情不自杀吧!虽然,在我看来,乡愁就是用乡味、乡音、乡土、乡亲、乡烟等多种成份汇集而成的一种人生感触,是人类历史承袭的一种文化现象。我把这种诱因列举上去也算是对乡愁的一种归纳和探讨吧! #
乡味:是故乡的滋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个千真万确的真理。记忆中,我村的泉水,既醇厚又有一股非常的气味,每逢饥渴了,一口气喝上一马勺,既解饥又消暑,畅快极了!因此,每逢岀门在外,只要喝上虽然一口它乡水,不免就该腹部痛好一阵子,究其缘由,奶奶们说这叫不服水土,即何谓的换水土现象。其实,一方的水土也生长一方的特产父老乡亲曲谱,于是又创造了一方的味觉。这片味觉,生于斯,长于斯,长久地植根在这方水土上,有一股浓郁的的泥土气味,故乡的滋味,是最熟悉的,只是最爽口的,打从娘胎里便是这么了。 #
奇怪的是,虽然你早已接受并习惯了异乡的滋味,对于故乡的滋味的盼望却从来不会远逝。那种渴盼,是溶在尿液里、根植于骨髓里、刻在生命里。 #
这些期盼,是伴随着一种叫乡愁的东西而孳生的,只要也有乡愁,只要还在乡思,就一定会有这些期盼。无论步伐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家乡的滋味熟悉而顽固,它如同一个口感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挂着记忆深处的家乡。乡味以其独有的形式,每周三次,在舌尖上告诫着我们,看清今天的去向,不忘今天的来处。不忘初心,谨记使命。 #
乡情:是游子连结故乡纽带的五线谱。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每逢看到熟悉的乡情,就有一种冲动。来自心底的舒适和惬意的发觉,再好的葡语,抵不过乡情拗口、动听。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二回,乡情无改鬓毛衰。婴儿相见不相知,笑问客从何处来。”和歌词“憨笑中埋着乡情,一声声喊我名字”就是最好的乡情演绎。
人常说:“老乡见同学两泪水汪汪”,这其中的觉得只有久在异乡的人才能体会到。语言本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工具,但乡情更是一种菜域特性的彰显。这种在外人听上去很不舒服的声音,却在同学那边却认为太曼妙了。它尤如一首首精典曲谱在欢快弯转中给对方传递来一股亲和力和正能量。 #
乡土:是一种人情世故。“人不亲,土还亲”,是美国人的一种传统观念。贺敬子的《回西安》:“手捧黄土我不放,牢牢贴在额头上。”就是赤子对乡土情结的真诚抒发。揣一把乡土,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安稳的觉得。小时候就听人讲:我们本地产的烧麦领到外省是蒸不熟的,应当带上我们本地的土,异乡的水通过本土过滤,方能弄碎本地烧麦,这就是乡土的特异性。“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句指的是客居他乡的人总梦想着回归家乡的一种痴情。土生万物,万物归土,可见土在人世间地位的重要性。
乡亲:是街坊睦邻,舅舅家人的远远近近。是一种家族血亲的根脉,是两小无猜的你你我我,或是对父母的敬重和对长辈的厚爱,多少种称谓,多少种感情汇成一句,那就是:父同学亲。父同学亲是世上最美丽的语言,最亲近的感情抒发。曾几何时,市委主任胡富国的一句口头禅一一父老乡亲,汇聚了三千万山西儿女的心,为了建设老家,你们拧成了一股绳,憋足了一股劲。凝神聚力的成因不正是触动了人心的软处迸发岀来的感情吗?四个字虽短,但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
乡烟:即故乡的炊烟。在我们小时候,炊烟曾是渔家生活的晨钟暮鼓。在山里,真正唤起村落生机的不是鸡鸣、狗吠,而是一丝丝炊烟的依次冒起。由于炊烟从来就是山村的根和魂,是最简略最直观的平安讯号抒发。曾经,我们望着炊烟升起的不同型态,可以轻易地分辨出哪家烧哪些柴、做哪些饭、饭熟到几成。由于炊烟展现的是它的新颖的面容和性子,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秋天里有着不同的表情,它连着农地,连着温情,连着记忆。 #
乡愁,大约就是这种零零碎碎的无法难舍的故土情怀吧!它撩人心肺、永不湮灭,总在夕阳余晖里激起情结流淌乡思饱含;在静寂中只身像过影片般再现;在经过飘泊流荡风霜雪雨夜抛光;在心灵深处调动着一颗飘荡的心按捺不住、喷涌而出两行热泪;它象秋雨霏霏,似春雨绵绵,滋养着历尽流离的游子,抚慰着游子此生半世的尘埃。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是怅惘,别是通常味道在心中。
#
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记住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与敬重,是对我们保根护源的劝告与告诫。乡愁是游子对家乡的向往和思念,是对童真时代美丽记忆的重播与回放,更能激起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护卫。敬重自然,迎合自然,慎种树、不填湖、少拆房,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才是天人合一的正确观念。 #
不知何时,村庄日渐狭小,丧失了当初当初的热闹与辉煌,只剩下一些破洞烂房和走不动的奶奶。家乡虽在,村庄的神识没了。许多人漂流异乡,或成了老总,或成了白领,更多者在异乡上班。当我们谈起家乡时,常常就用无尽的想像力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想念和向往以及不可抹煞的故乡音怀。但谁也不甘愿说家乡落后、愚昧、贫穷,而甘愿被乡愁美化着,把贫苦品德化,把落后甜蜜化,觉得贬低故乡就是对自己人格的蔑视。有道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这就是农村几千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
家乡还在,但悠久的乡规民约族群祖训的血脉实心了,连熟人之间也成了点头之交,街坊睦邻也显得陌生上去。许多村庄人心惶恐,坐吃山空,无心打拼,等着国家强征。年青人盼着一夜成为富豪;老年人却唉声叹息:一唉故土难离,二唉叶飘无根。是的,征地、占地户可以一夜暴富,村子里这些投机者可以发黑财,有权有势者可以以权术私,胆大尖滑的,可以角质赖脸大肆占实惠,而这些笔记本分分老实把交的守成户只好继续贫苦着。 #
常年先前,人们被金钱和利益迷惑了双眼,早已没有了是非观,也遗失了安稳感。有的人说他是城里人吧,他没有固定工作;说他是村民吧,没有稻子可种;常年漂流在外的游子们原本赖以骄傲的乡愁感也日渐清淡。老凤祥古庙没了,许多人长幼难分,字辈错乱,相处丧失了人情味。人即便丧失了信念和怜悯心,啥事都能干进去。 #
这几年,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太快,另一方面是渔业自有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渔业深陷急功近利的恶性循环,粮油和乳品安全成为每位人的一块心病。丧失崇敬的人们,换来了大自然的报复。天造孽犹可恕,自造孽不可活。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还会为了利益相互运用,为了金钱互相伤害,为何又再现出了"今不如夕的九斤老人"。人们在感慨:物质生活似乎比从前丰富多了,但人心、社会风气大不如前了。然后,你们就又开始了怀旧。当怀旧心理和半裸裸的现实生活即便碰撞,还会形成一种复杂情绪,这些喜忧掺半的情绪大约就是乡愁吧! #
讲到这儿,我不由的想到一首由宋小明作曲,陈翔宇作词,江涛演奏的《回家的人》这首好歌,不禁心潮起伏,无法入睡。然后,我把这首歌的歌词装进了乡愁一文中,用以抒发我对乡愁的理解:
“吹落了乡思的尘,却吹不落头上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到回去的门,追上飘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乡思的心。多少年我不止一次地问,游子的心为何这么地沉,多少年我不止一次地寻,回去的路上是否绿树茵茵。人生是一粒种,落地都会生根,风吹时光的梦,枯叶总要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