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建市政全科通过的经验,我会一并,你值得拥有

前言
虽然讲述的是2022一建市政全科通过的经验,但前几年我参与的其他考试,对这一年的备考也同样重要。在我看来,前几年的备考,在心态、经验、精力分配、专注力和毅力等各方各面,对这次一次性通过一建全科,都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会一并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另一方面,我也想通过前几年的经验来告诉大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量变引起质变,厚积薄发,这些都实实在在发生在我身上,也希望正在备考的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就算没有获得有用的经验,也不会因为我【隐瞒】以往的积累,只【吹嘘】今年的成绩,而徒增焦虑。 #
一、成绩截图 #
二、个人情况介绍 #
90后,工科女,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是学霸,毕业于某工业大学一本,专业是土木大类的一个冷门分支,属于土木、勘查设计、地质三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四年下来也学了上述三个专业的相关基础学科。但本人在大学时期是学渣,虽然没有挂过科,但大家也都懂,不挂科不是什么难事,成绩也确实不咋地,一句话总结:大学四年,学了点皮毛,知道点专有名词,对一些领域不陌生。 #
大三的时候还随大流考了研,最后考了312分,离理想学校差8分,放弃念书,参加工作。
(以上个人经历想给大家传达的信息是:关于学习,一般来说只要我努力认真,成绩就不会太差。我的学习能力确实比很多人要强一些。)
工作方面:
2022-2022,在一家国企施工单位机关部门工作,朝九晚五,法定节假日
2022.9至今,在一家国企房地产开发单位项目上工作,周一至周五8:00-11:30 ,2:30:-5:30,法定节假日。
(以上工作信息想给大家传达的信息是,我的工作不忙,当然工资也不高,个人时间很多。也因此有很多时间以及足够的精力来备考。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上班不忙不累时间短,是我可以通过这些考试的一个很大前提。但也有弊端,即我没办法在工作实践中学到相关知识和经验,考了很多证,工作上依旧还是小白。所以对于行业内工作强度大的朋友们来说,选择与平时工作相关性大的考试,对考试通过很有帮助,对你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很有帮助。) #
三、考一建前几年的考试经历 #
1、今年二建机电全科,过两门公共课。注册岩土基础未通过。 #
第一年考二建,都不知道该考哪个专业,最后因为叔叔考机电,资料可以共享,就跟他一起报考了机电专业。
#
那时候沉迷“吃鸡”,也没把考试当回事,觉得第一年参与一下就行。在玩游戏的空档之中,刷了两个月的公共课真题,没有看任何教材、讲义、课件、视频,全程通过错题反馈,和错题下面给的答案解析来了解知识点,最后管理75(合格70),法规63(合格60),惊险通过两门公共课。
#
考完二建,开始备考【注册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备考原因也很单纯,第一很值钱,第二专业对口,基础考试跟我大学四年的课程几乎重合,学起来心态上也很有优势。
#
认真备考100天,最后考了128(合格132)。 #
这是我考证生涯第一个认认真真准备的考试,虽然比一般的小白有优势,但还是没有通过,算是经验不足了。
在第一次认真备考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最难的是【看不进去书,总想玩手机】。
毕竟脱离学习好几年了,玩手机玩习惯了,坐在书桌前看一会儿书就想玩手机,玩起手机就停不下来。 #
当时尝试过【做题】来提高投入度,尤其是高数、线代等一些纯理科题目。因为做题是一种【输出】,需要动脑动手才能解出答案,没有心思想着玩手机。效果也不能说没有,但仅限于做题的时候,以及对答案以后对错题的纠正上。一旦完成了做题和对答案,继续进入【看书】这一知识【输入】环节,又开始想玩手机了。 #
后来开始每天晚上在朋友圈发倒计时总结,总结当天学习的心得。多少有点作用,一方面会收获很多点赞和一些评论,算是一些正反馈,另一方面,我这人死要面子,发了朋友圈,等于是整个朋友圈的人在监督我学习,我就会逼着自己天天发,因此基本杜绝了偷懒现象。但还是不能根治想玩手机的毛病。 #
最后,我给手机和平板各装了一个计时软件,笔记本电脑用来看课件,另有一台不用了的手机用来录制学习视频,开始录视频上传B站。学习的时候把所有电子设备都用上,想玩手机的时候,看到手机上的计时软件还在工作,就放弃了玩手机的念头,深呼吸调整一下,继续学习。 #
以上的尝试和探索,除了让我总结出一些学习期间专注的方法以外,也渐渐让我找回学生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手中题】的专注状态。当然,这些方法也不是时刻都有效,惰性是根植于人性的,即使开始录视频,我也还是会想玩手机。真的想玩,就直接把录播掐掉,玩好了再装作无事发生,开视频继续录。这种事也时有发生,但已经比最初的【坐不住】、【沉不下心】进步很多了。
2、今年二建机电专业通过,注册岩土基础通过 #
因为第一年过了两门公共课,我这才开始对二建考试用心对待,刚开始考虑放弃考机电,因为完全不懂,准备起来难度会大一些。但经咨询,重选专业,公共课也要重考,我就放弃了重选专业,开始攻一窍不通的机电。 #
机电专业的备考,也让我经历了从书本、草稿纸的学习,到无纸化学习的转变。 #
最开始接触无纸化学习,主力软件是mn3,感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一建市政考试科目,知识点的整理变得方便多了,笔记也不用在讲义的缝隙里记录,可以直接制作知识点小卡片,而且书本知识可搜索,不同段落和页面的知识可以随意节选组合,做题对答案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节选书本原文,复习起来更直观,节约了很多时间,也不用打印很多讲义和真题,一台平板就可以。
#
通过无纸化学习,我节省了很多整理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看课件、做题和背口诀上。
#
机电最终以68(合格61)通过。
注册岩土基础,也同样因为无纸化学习,节省了很多时间,以144(合格132)通过。
#
在今年的备考过程当中,我依旧沿袭了之前录视频的方式来控制自己不要玩手机,总的来说比较有效。 #
3、今年,备考二建水利增项,一建水利全科,后放弃考试。 #
疫情年,本来因为太闲,正月在家隔离的时候,想着别录播了,直接直播学习吧。从2月底就开始直播学习。
#
说实话,直播在一开始,会比录播更让人分心,因为没直播过,怕一些意外,比如家里人说话的声音录进去,bgm怎么调整之类的小问题。但熟悉以后就好很多,而且实时的直播,其监督功能更强。
#
可是战线实在太长了,二建从5月调整到10月才考,而且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可调和的问题,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很迷茫,想着要么再看看别的行业?于是,备考到5月底,我直接放弃了。 #
4、今年底,备考二造(土建)通过 #
因为在前公司实在干不下去了,我9月份跳槽到了现在的公司,新公司环境和氛围比前公司好很多,我通过一两个月的心态调整,还是决定今年要继续备考一建,于是在年底的时候,考了非常简单的二造土建,作为新一年考试的热身,也希望通过这个考试,为2022开个好头。
#
备考花了18天,一共就2门课,我把重点放在计量计价上,前15天用来刷课件和做题,造价管理是最后2天半的时间以2.7倍速刷完了90%的课件,然后做了一些题目,最后直接上的考场。结果造价管理67(合格60),计量计价76(合格48)。 #
2022基本荒废,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考证这件事需要最根本的内驱力,如果你都想提桶跑路了,那也不会再有考证的动力。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要尽可能创造好的外部环境,毕竟工作糟心,学习也沉不下心来。 #
最后半个多月的备考,之所以能顺利通过,除了二造考试本身很简单以外,对两门课的分析以及资料的收集能力也很重要: #
造价管理虽然前面有造价两个字,但跟工程管理还是有很多交叉,而且是选择题,讲究一个速记和浅层记忆,很适合考前突击一拨,带着一些模糊的记忆,和之前工程管理的知识底子,还是很容易通过的。
计量计价对我这个小白确实算小小挑战,因此我把备考的大部分时间放在这门课上。首先搜了很多评价,找到了讲的比较好的老师,其次,由于造价是一个地域性非常强的科目,我又花了一些时间找到了安徽省的备考课件,加上考试的内容属于入门级别的,很简单,没花太多时间就拿下了。 #
四、一建全科考试经历
#
今年,二建市政增项通过,一建市政全科通过
正月过年在家的时候,确定了直接莽一建市政全科的想法。因为虽然我在施工单位和房地产公司工作过,但工作内容跟实际施工其实差的蛮远的,考什么专业对我来说没太大区别,就冲着市政含金量高一些就莽了。
#
众所周知,考一建的同一年考同专业的二建增项,是基本操作,二建也天然成为一建考试的期中检测,让长达半年的备考有一个中途驿站,一个检测学习成果的机会,和敦促学习进展的节点。
#
在做完前期调研以后,我了解到,可以直接学一建的内容,去考二建。 #
于是我在2月底就开始了一建市政全科的学习。 #
在备考时间上,我抛弃了以往的【熬夜】学习策略,转而变为【早起】。每天早上5:30-6:00起床,学1小时以上,中午只小憩十几分钟,学习1.5小时左右,每天晚上从8点学到10点半,十点半以后放松放松,上网冲冲浪,然后在12点之前入睡。 #
节假日则尽量把学习时间放在上午9点后,下午7点前,理想状态学习5小时,状态好的话能学8小时,但状态不好学个3小时也完全能接受。
#
在备考科目上,我最先拟定了“专业课学习贯穿全程,同时搭配一门公共课轮换学习”的思路。同一时间学习两门课,好处在于,整个备考期间都处于专业课的思维当中,又不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单独去规划其余三门公共课的学习。坏处在于,公共课准备太早,早起的投入有些浪费。因为作为选择题考试,其属性就是适合短时间内突击强化,投入早了,后面就发现忘得差不多了。于是在第一轮管理的课件都没刷完的情况下,我就停止了公共课刷课件的学习方式,依旧选择以专业课为主,中间穿插公共课模拟题和真题的刷题作为调剂的学习方式。(公共课这部分后面再细说) #
在讲课老师上,我最开始采用了同时看两个老师课程的互补方式,看的是李四德和陈明,因为大家都说李四德讲的很细,很适合小白,陈明是老牌的大神。想通过两个老师讲的课,互相做一个补充,尤其对我听不懂的知识点,多听一听。 #
直播学习的时候有人给我推荐董祥和胡宗明两位老师,我听着听着也觉得陈明的讲课方式不适合我,又转去听了董祥老师的课。就变成董祥+李四德。 #
一轮复习过半,我听董祥的课越听越顺,董祥老师的课,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会解释原理,让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帮助理解,加深记忆。我个人的特点就是非常怕死记硬背,但是非常吃理解型记忆,所以后面我就一直以董祥的课为主。在做题或者看一些“必背xx条”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些董祥精讲课没覆盖到的考点,我会先去看李四德的讲义里有没有,有就从李四德课上补听,没有我就直接找教材原文。
就这样,刷课件,做真题,从2月底到5月底,三个月我把董祥老师的精讲过了2遍,最后两个星期以胡宗强老师的划重点材料为主,强化记忆,同时多加练习,写案例题,默写重点考点内容。不断重复记忆,不断重复看课件,能理解的尽量理解,忘记了就再理解一遍。抱着“勤能补拙”、”学习没有捷径“和”我才接触这些知识几个月,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理解不了、理解了又忘记了,记住了又忘记了,都很正常,再多看几遍就好很多“的心态,不骄不躁,慢慢来。按照自己的节奏复习,即使在考试当天的上午,依旧早起复习一个多小时。最终以79(合格67)的成绩通过二建市政增项考试。 #
考完二建,我继续一轮一轮复习市政,考虑到毕竟目标是一年过全科,我还是在复习专业课的间隙,刷完了法规和经济的全部课件各一轮,让这些知识在我脑海里有些印象以后,就不再看课件。每天的学习内容变成:市政课件+市政题目+市政必会xx条等资料+公共课刷题,其中公共课刷题作为穿插调剂,一般每天保持80-100道选择题。
我在复习的过程中,也看到有人说“后期不要太依赖老师讲课的课件,看太多不转化成自己的也没用”,但我个人前前后后,看董祥老师的精讲,完整地看了3轮,最后还加看了1轮董祥老师的基础直播课,中间也看了胡宗强老师的真题专题课,董祥老师的真题专题课也完整看过一遍,曹明明老师的真题专题课我也看了一部分。在做题、背知识点等过程当中,遇到记不清的,做不出的,跑回去翻看精讲视频的次数也很多。有时候做一些章节的专题题目,发现掌握的很差,也会单独再把这部分的课件再找出来重新看一轮。 #
一建二建的历年真题,我起码认真做过两轮,后面因为对这些真题有了记忆,第三轮的时候,有一些真题看到以后直接跳过,又刷了一轮多,还刷了很多重点知识点的问答默写。 #
通过这个经历,我的总结是:老师讲的课,非常有用,但是如果光听,光【输入】,确实没用。我们要既有【输入】,也有【输出】。 #
第一遍是理解、了解;第二遍是加深理解,形成知识脉络,形成一部分记忆;第三遍是强化知识脉络,加深记忆;后面就是查漏补缺,缺哪里补哪里。而贯穿在一轮一轮课件学习中的背诵、默写、做题【输出】,作为检测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与课件相辅相成,在一遍遍的重复当中,帮助我巩固知识点。
另外我要强调的是,看真题专题课,我了解了案例真题的出题类型,学习到了不少答题技巧,还有洞悉命题组的出题意图——这些都非常重要。今年市政案例的计算题含量超标,但如果你跟着董祥老师的课认真听过,类似真题用心算过几遍,算钢绞线用量那道题就是送分题。另外,几位老师对“读题”这件事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维,让我反复阅读了几遍题干后,终于读懂了河道治理那道题的梅花桩布置情况,顺利解出a的数值和梅花桩的根数。
综合我今年的一建市政考试情况,选择题我做的不好,大概只有25分左右。现在复盘看来,确实在选择题部分投入的精力过少,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案例题。这也导致我刚考完对答案的时候一度认为自己最终只能考80+的分数。综合看来今年也算是运气好,选择题做的不太行,但是案例题大部分在我的射程范围内,最终以107分的成绩通过考试。
#
最后说一下三门公共课。 #
首先,我有二建的基础,大部分的管理和法规内容我还是了解的,并且在备考岩土基础的时候,我重点学习了工程经济最难的计算题部分,并且学的很不错,这也为考试降低了一些门槛。
管理一轮课件没刷完,我就开始做真题了。这个真没什么说的,咱们在行业内待一待,有些东西不需要学,有些看过一遍就差不多了。而且现在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也很重要,教材搞的很熟练,被题目挖的坑绊倒的人,每年也有不少。所以,只要做真题没有让你觉得看题目像在看天书,就直接做,然后着重学错题部分就行。 #
法规我刷了一个陈印老师的葵花宝典视频,就是看中这个比较短,能很快刷完,从划重点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效果不错,刷完以后就没看过法规视频,也是做真题,理由同上。
经济就比较头疼,难就难在太陌生,与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相距太远,要从学词语开始,先知道专业词汇,再知道意思,接着是定义,还有计算方法。虽然我考岩土的时候学过一些,但也就那一点,分数占比大概都不到10分吧。我直接做真题跟看天书差不多,所以果断抽了一段时间认认真真刷了一遍课件。 #
我最开始看的张湧老师的课,人长得帅,讲课也娓娓道来,听着很舒服,看到一半感觉张老师的表达欲还是太强,总是喜欢说一些拓展内容,把我注意力都引到拓展内容上了,课程内容反而记不清了,而且拓展内容讲多了也浪费时间,我就找到了刘戈老师的零基础课来听,听的还是今年的课程,但效果很好,脉络清晰,也很少讲拓展内容,让我很好地吸收了大纲知识。 #
但经济这门课,听完就忘,隔段时间做真题,还是会发现有大概一半的名词不记得是什么意思,这时候已经8月中旬,离考试只有一个月了,于是我也没有花时间看课件,还是按照我的刷题节奏刷一刷题。实在遇到某个章节有大片的题目看起来像天书的时候,才会抠抠搜搜抽一点点时间快速过一下之前整理过的思维导图,帮助记忆。本着“能记得就记得,记不得就拉倒,大不了我明年考”的心态,在学经济。
#
最后的最后,时间步入9月,3号我接到公司调令,6号收拾好行李来到新城市的新项目。这完全打乱了我的备考节奏,人也因为节奏被打乱而焦虑到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我不甘心,准备了这么久,不能因为这件事打乱节奏影响考试。不是焦虑睡不着吗?那我几点醒,就几点爬起来看书。
讲一下考试那两天的情况。由于之前一个多星期睡不好觉,人已经基本适应了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状态,但是精神不是特别好。为了保持清醒,我考试的两天带进考场的饮料是矿泉水+咖啡。 #
又因为我在老项目报的名,考试要提前半天回之前的城市。
9月10号中午,我提前到考试住的宾馆,安顿好以后开始刷题。因为11号上午考经济,我就突击看了经济的冲刺视频,看到夜里三点才睡觉。突击的效果很好,经济最后考了69分。 #
下午的法规2点考试,我上午提前交卷以后,又回宾馆突击法规,看了一些“必看n页纸”的材料,以及之前看的葵花宝典的划重点内容,法规最后考了89分。
管理其实是我全年付出时间和精力最少的部分,鉴于12号还有重头戏市政,我在法规提前交卷以后,回来还是先复习了市政,在十一点多的时候才抽了点时间过了过管理的“n页纸”材料,管理最后80低分飘过。
#
在11号考经济和法规的时候,我发现我基本只要半个多小时就能做完,而且我的原则是选择题选定以后不改,所以也花不了几分钟检查,但没到可以交卷的时间,我就只能枯坐在座位上等着。考虑到这个因素,我12号上午考管理的时候,专门带了辅助睡眠的防噪音耳塞,做完题以后,耳塞塞上直接睡觉,睡到交卷时间,直接交卷回宾馆继续备考。
上午用了防噪音耳塞,发现真的很好用,于是在下午考市政的时候全程塞耳塞,也屏蔽了不少考场内噪音,让我更专注一些,做题速度也提高了不少,提前一小时就出了考场。 #
五、一些总结 #
1、学习没有捷径,只有沉下心投入,一遍一遍重复这一条路;
#
2、所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也只是在第一条的基础之上,在实操的时候进行优化,绝大部分人不可能做到过目不忘,而每个人的理解接受记忆能力都不一样,因此不要太过于相信别人的备考经验一建市政考试科目,如果别人复习三遍能达到的水平你达不到,就说明你需要再来几遍; #
3、不抛弃不放弃,即使是在将要进入考场之前,有机会也要抱着手里的资料认真吸收,是认真吸收,不是走形式给自己心理安慰。因为考前你还在看的,一定是你还不熟悉的,而如果运气好考到了,考前的短时记忆也可以帮你多拿点分,也许这几分对考试的通过就至关重要; #
4、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优劣来总结备考经验,就比如我考前一个多星期习惯只睡三四个小时,我才敢考经济之前突击到夜里三点,如果我平时要睡六七个小时,我是万万不敢考前突击到三点的; #
5、学习计划就像工程进度计划,要随着时间和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在最开始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定一个大的框架,框架定好以后,细化工作只需要做最开始那部分就可以。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开始这部分能顺利执行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情况下是执行没多久就要调整甚至推翻的。后续的细化工作在执行当中慢慢调整即可。而且需牢记越紧凑的计划越不合理,合理的计划应该给自己留一些学习之外的空闲时间,一方面要为不可预知的事件留时间处理,一方面人也需要适当放松一下,喘口气; #
6、心态非常重要。不要自命不凡,也不要妄自菲薄。举个例子:即使是直播学习,我也会在直播的时候忍不住玩手机,有时候甚至会假装学习,躲在摄像头外面玩。对于这些自欺欺人的行为,我是这样告诉自己的:承认自己的平凡和普通,认识到并接受自己的缺陷,如想改正,去找方法,有进步就很好,不要苛求完美,毕竟我们很多时候是在与人性在作斗争,能进步已经很棒了。——抱有这样的心态,可以降低焦虑,也不会因为一两次的【破功】,而否定之前的努力和进步,我们总结出的方法,也可以继续使用,只要我们不主观“摆烂”,它就是一定程度有效的。 #
以上,我的经验就暂时分享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