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击播放有声分享《茅盾之母:循循善诱育巨匠》

?轻击播放 有声分享 《茅盾之母陈爱珠:循循善诱育巨匠》?原文: 茅盾(1896-1981),我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是党的最早的党员之一。他从1916年起就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在漫长的60多年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苹命文艺和文化运动莫定了基础。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茅盾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个富有爱国心的“维新派”,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他虽然从小学八股,中了秀才,但从心底里讨厌八股。他最喜欢的是数学,买了一套新出的谢洪贸编的数学教材自学,从代数、几何,一直学到微积分。他追求实业救国的新知识,根据上海的申报》广告,买了一些声、光、化、电的书,也买了一些介绍欧、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书,以及介绍欧洲西医、西药的书。 #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清代名医陈我如的女儿,出阁前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通晓文史,爱读小说,性情温良而刚强,思想开明而有远见。当她嫁给父亲的学生沈永锡后,又受到丈夫勤奋好学的影响,经常阅读新出的书报刊物,这在当时封建气氛极浓的小镇里,是很不容易的。 茅盾是家中的长子,沈永锡与陈爱珠对他的教育是颇为用心的。茅盾幼年时,母亲常给他讲《西游记》等许多有趣的故事。茅盾5岁时,母亲觉得孩子该上学了,就跟丈夫商量给儿子启蒙。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想让他进家塾。但父亲不同意,他不满意私塾里那些陈旧的教材决定按自己确定的一套内容教孩子读书。 沈永锡平时忙于研究数学,就让妻子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这些新的教材是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以及《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等自然常识读物。茅盾的母亲曾问丈夫:为什么不教历史?茅盾父亲说,没有浅近文言的历史读本,他要她试编一本。于是茅盾的母亲就按她过去读过的《史鉴节要》,用浅近文言,从三皇五帝开始,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来教茅盾。每当母亲讲述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学”中的民主思想和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
母亲的爱好与父亲的支持,使得茅盾幼小的心田里开始播下文学的种子。 少年时代的茅盾很喜欢绘画和篆刻。他学绘画不仅认真临摹《芥子园画谱》,练好基本功,而且喜欢变化和创新。茅盾的母亲找来好几本不同的画谱,让他细细加以揣摩,博采众长,画出新意。茅盾7岁那年,一些受维新运动影响的青年人创办了一所按新式教学方式教学的“立志小学”。母亲便送茅盾进新式学校读书,但那时他的父亲已经卧床不起。尽管这样,茅盾的父亲还坚持学习,可是他五个指头拿不住书,茅盾的母亲经常拿着翻开的书籍,竖立在他眼前,看完一页后,再翻新的一页。茅盾每天下午三时放学,回家后,便坐在床沿,代替了母亲的这份工作。茅盾有时请假照顾父亲。母亲怕茅盾落下功课北京勤学家教网,便让茅盾拿课本来自己教他,使茅盾每月的考试都名列前茅,每周一篇的史论文章经常获奖,使茅盾在立志小学出了名。 1905年,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逝,那时,弟弟6岁。茅盾的母亲作为一位性格坚强、有远见、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毅然决然地独自一人担起了养家教子的重担。她在丈夫灵前用楷书工整地写下了一副挽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爱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良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
”这副挽联表达了陈爱珠立志将“双雏”哺育成才的决心。母亲语重心长地对茅盾说:“你父亲死了,你一定要记住父亲遗言,做个有志气的人。俗话说,长兄为父,弟弟将来如何,全在你做个好榜样。”茅盾默默地记下了母亲的教诲,从此,这位10岁的孩子比过去更懂事了。陈爱珠勤俭持家,含辛茹苦,把父亲遗留下的微薄积蓄全部用来供茅盾兄弟俩求学受教育,使茅盾兄弟后来都进入了浙江省立三中读书。 在校时,茅盾的国文成绩出类拔萃。后来茅盾20岁时初出茅庐,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清末就在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孙更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资治通鉴》……”最后,茅盾补充说:“不过,我这些“杂”学,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孙恍然大悟道:“尊大人是何出身? ” 茅盾答:“我10岁丧父。” 孙又问:“刚才你说家庭教育,想来是祖父? ” 茅盾答:“不是,是家慈。” 孙听后瞠目,喟叹不已。 #
” 据茅盾晚年回忆,茅盾刚工作时,每有译文或文章发表就像当年让母作文一样,照例寄给母亲过目;茅盾与弟弟的通信都送给母亲看,母亲自己也是经常读书看报,善于接受新事物。1980年,84岁高龄的茅盾还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幼年禀承慈训而养成的谨言慎行,至今未敢怠忽。” 我们今天不能也不必要求每一位母亲都像陈爱珠那样对孩子亲身执教,可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这一点上,一位好学的母亲远比一位手不触卷的母亲更有说服力。
“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在茅盾小时候很有影响,旁人见陈爱珠从不打骂儿子,便冷言冷语地责怪她对孩子太“姑息”了。“难道是我姑息了吗?”母亲一度也疑惑过。但她经过一番深思,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我有我的教育准则,只要抓好大节教育,孩子偶尔贪玩点也没什么。” #
1976年7月4日,在八十寿辰时,茅盾写了一首《八十自述》,满怀深情地记述了童年时母亲对他的辛勤教育:忽然已八十,始愿所未及。俯仰愧平生,虚名不副实。昔我少也孤,慈母兼父职。管教虽从严,母心常戚戚。儿幼偶游戏,何忍便扑责。旁人冷言语,谓此乃姑息。众口可铄金,母心亦稍惑。沉思忽展颜,我自有准则。大节贵不亏,小德许出入。课儿攻诗史,岁终勤考绩。 现在的专家也都认为,对孩子不要管得太紧、太严。父母管教孩子,如果管得过于严厉,事事时时苛求,非但不会收到预想的结果,反而会因违背儿童正常心理而给孩子心灵、性格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要松紧适度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陈爱珠对子女的教育不但严而有格,严而有度,而且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其中对矛盾婚姻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茅盾的祖父虽然很早就为其订了亲,但待茅盾成年之后,祖父早已去世了。这件事使茅盾母亲大伤脑筋,考虑到不识字的媳妇与儿子太不相称,担心给儿子带来苦恼;退婚吧,又怕女方不肯。1917年春节期间,母亲问茅盾:“你有女朋友吗?”茅盾腼腆地说:“没有。”“真没有?”母亲又追问了一句,儿子点点头。这时,母亲本来是想:如果儿子有了女朋友,执意要退婚的话,她就出面与女方交涉。得知儿子没有女朋友,她便接着说:“我从前料想你出了校门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是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相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过半年,就受重视,今后大概一帆风顺,还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我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为难了。”因茅盾全神贯注在事业上,老婆识字不识字觉得无所谓,他不愿让母亲作难,况且娶过来后,或进学校,或由母亲教她识字,都无不可。为此,第二年,母亲就为儿子办了婚事。
对茅盾小学毕业后升学的问题,母亲曾颇费思量,就当时的家境和亲友的愿望,想让茅盾上师范,这样可不花食宿费,还发服装,毕业后即可就业。茅盾母亲觉得这样一来,钱是节省了,但有悖于丈夫的遗嘱,因为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况且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也许会限制茅盾将来的发展。于是,茅盾母亲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去念中学。茅盾先后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湖州中学),第二中学(嘉兴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母亲又支持茅盾去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收到最好的教育。 #
茅盾的母亲在家乡有女丈夫之称,茅盾能在青少年时代就走上人生的积极道路,从而成就一番事业,与母亲的教养和提挈是分不开的,所以茅盾到了晚年仍赋诗怀母。1970年,已年逾古稀的茅盾深切怀念去世30年的母亲,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寄托对母亲的感激与缅怀,律诗如下:乡党群称女丈夫,含辛茹苦抚双雏。力排众议遵遗嘱,敢犯家规走险途。午夜短檠忧国是,秋风落叶哭黄垆。平生意气多自许,不教儿曹作陋儒。 从诗中可以看到,茅盾的母亲在家乡的声誉是很高的,以贤妻良母的风范抚育儿女,以开明通达的态度启迪儿辈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走与乡人不同的道路。 茅盾的父亲曾留下遗言,要茅盾学工业,因为当时一般人认为国家要振兴实业,需要理工人才,学实业才能救国,学文则属下等。而茅盾从小受母亲影响热爱文学,对数学等理工科目并不感兴趣。具有远见卓识的母亲发现儿子的文学爱好与才能后,由默认转为支持,虽然遭到世俗非议,也不 动摇。当时的湖州笼罩着晚清时代那种闭塞陈腐的气氛,要求学生“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写信拟六朝人小札...... ”少年时代的茅盾对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他在母亲支持下平时热衷于看小说。茅盾中学毕业后,报考了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就是文法高三科。这是茅盾向往的志愿,可是中小学时的爱好已与父亲的遗嘱有悖,现在面临专业的选择,又违背了父亲的遗愿,怎么办呢?他思前想后心里十分矛盾。最后鼓足勇气把报考文科的想法如实地告诉了母亲。 陈爱珠听后缓缓地说:“你父亲要你学理工,是为了振兴国家,今天你要学文,也是为了振兴国家,目的是一样的,不能重理轻文。你考文科,我支持你。”母亲的支持,终于使茅盾走上了学习“文科”的道路。
#
1922年茅盾的弟弟沈泽民从日本回国,由茅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早期著名活动家与领导者之一,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陈爱珠已从乡下搬到上海,与儿子们生活在一起。她深知儿子们在干“大事”,因此每当茅盾兄弟出去工作时,她就搬了张椅子,坐在门口守候,不管多晚她都守着锅里给他们留着热饭菜。一次母亲对哥俩说:“你们走的路是对的,如果你们父亲不死,说不定他也会走这条路的。” #
母亲贤明可敬的品德,给茅盾很深的印象和有力的鼓舞。茅盾对母亲充满孝敬、热爱和怀念,他曾把母亲的影响和参加革命以后受到的教育并提。1932年,他曾深情地回忆说:“在25岁以前,我过的就是在母亲政训下的平稳日子。”母亲支持儿子的志向和从事的正义事业,儿子把母亲当做进取的力量。茅盾常说:“我的母亲还是我的老师。”1938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上海,茅盾要转移到大后方去,儿子希望母亲一道走。陈爱珠却冷静地对儿子说:“我这把年纪了,你们这一去千山万水我会拖累你们的。你们别管我北京勤学家教网,只管放心去吧!”送儿子上了轮船后不久,她自己就回到了故乡乌镇。1940年4月7日,这位慈爱而又坚强的母亲因病去世,终年6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