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国家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了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提醒人民群众要铭记历史、汲取教训,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
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一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灾害防控能力,筑牢生命安全防线”。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如果风险意识不强、防灾不力,就会威胁生命安全。我们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守安全红线,关口前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断提升灾害防控能力,持续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
防灾减灾:洪涝灾害
#
1. 洪水灾害基础知识 #
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迅速融化、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海洋水量急剧增加或水位急剧上升的水流现象。按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凌汛洪水和风暴潮洪水。按发生季节可分为春季洪水、夏季洪水、夏秋洪水和秋季洪水。洪涝灾害是由于洪水量过大或集中爆发,引起水道急流、山洪等灾害,造成河道泛滥、农田淹没、环境及各类设施破坏等灾害现象。 #
洪涝灾害主要有洪涝灾害和雨水灾害两大类。其中,强降雨、冰雪融化、结冰、溃坝、风暴潮等引起江河、湖泊、沿海地区水量增加,水位上升而发生洪涝灾害,以及引发山洪等灾害,称为洪涝灾害;暴雨、暴雨或长期降雨过于集中,产生大量积水径流,排水不及时,造成土地、房屋内涝和被淹。洪涝灾害与雨涝灾害往往在同一地区同时或连续发生,有时难以准确界定,所以常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2023年7月四川洪灾(图片来自网络) #
洪涝灾害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范围广泛 #
除沙漠、极度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洪涝灾害。全年降水量较大,60-80%集中在6-9月汛期的东部地区。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丘陵、高原地区常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因暴雨常常引发山洪、泥石流。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区每年都会遭受风暴潮引发的洪涝灾害。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因冰凌引发洪涝灾害;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每天都会发生融雪性洪水;因堤坝垮塌、人为决口而引发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
2. 频繁发生 #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共发生大洪水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会发生一次。洪涝灾害年年有,但大小不一。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短短10年间,就发生了11次大洪水。 #
3.突发性强 #
我国东部地区经常出现强度大、覆盖面广的强降水,江河防洪能力比较低,因此洪涝灾害非常突发。1963年7月底海河流域南部曾出现大面积干旱。当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该地区带来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
4. 巨额亏损 #
1931年,江淮水灾波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八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5127万人,占当时八省总人口的25%。1991年,淮河、太湖、松花江等河流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全国受灾面积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6%。 #
2. 洪涝灾害自救小办法 #
(1)夏秋季节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洪涝灾害信息,根据当地政府防洪预案,结合所在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做好防灾准备,提前熟悉潜在灾害地点、应急疏散路线、防洪预案、灾害救助机构联系方式和最佳疏散路线。 #
(2)洪水易发地区居民应提前储备家用洪涝灾害救援设备,如木盆、木头、大块泡沫塑料等能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必要时应提前购置救生衣、应急手电筒、帐篷等,以便在被困时用于自救或互救。 #
(3)做好山体滑坡、泥石流、房屋倒塌等次生灾害防范准备。山区居民应将房屋建在尽可能远离山坡、河道的地方,连续降雨时,居民要注意观察,如发现山上土质松散、房屋出现裂缝、河道突然断流、水压增大等迹象,要及时撤离。
(4)防洪期间,应随时保持通讯畅通,以便在水灾发生后能及时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最大程度保证救援。为防止手机进水损坏,撤离时可将其放入防水塑料袋中。撤离前还应注意关闭煤气阀门、电源总开关等。 #
(1)洪水来临时,应迅速向地势较高处转移,如来不及转移,应遵循“快进快出”的原则,尽快抓住木板、木板等漂浮物,或固定在树上,以免被洪水冲走。
#
(2)如被洪水包围,无法逃脱,应尽快拨打当地防汛部门及119、110等急救电话,或与亲友联系求助。使用手电筒或夜间大声呼救也可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上报时,应尽量准确报道被困人员目前基本状况、所在位置及面临的危险程度。 #
(3)安全疏散应按照“就近、最高、快速、有序、安全、先人后物”的原则进行。当发现有人溺水或被洪水困住时洪涝灾害的原因,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力施救。有条件的可以向溺水者抛救生圈、绳索、长杆、塑料泡沫或轮胎等,帮助其爬上岸。入水施救时,需要特别注意溺水者会拼命地抓住施救者,或者会紧抱施救者,影响施救行动,甚至造成双双死亡的严重后果。一般来说,两人一组施救,安全性和成功率都会提高。
(4)洪水灾害期间,请谨慎驾驶。在无法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请勿在湿滑的山路、积水路段、桥下行驶。 #
(1)不喝生水。要喝煮沸过的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桶装水,或用漂白剂处理过的水。不要吃腐烂、变质的食物洪涝灾害的原因,不要吃溺死、病死的家禽、牲畜。 #
(2)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随意扔垃圾。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溃疡和皮肤病。
#
(3)做好防蝇、防鼠、防蚊措施,预防肠道、虫媒疾病。勤洗手,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4)若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就医,防止传染病爆发。